?【导语】夜幕下的常州南夏墅,一片不起眼的小树林成了隐秘交易的温床。 傍晚6点,记者跟随匿名线人穿过杂草丛生的小道,“常州南夏墅50元小树林”的招牌在褪色横幅上若隐若现。几名中年男女蹲坐在树影下,见生人靠近立刻压低交谈声,手机屏幕的微光映出警惕的眼神。“扫码付50,有人带路。”一名穿黑色夹克的男子晃了晃手中的二维码,身后传来枝叶摩擦的沙沙声。
?【导语】暗访记者伪装成顾客接近交易核心,发现流程简单得令人咋舌。 支付50元后,记者被引入“常州南夏墅50元小树林”深处。约30平方米的空地上散落着塑料凳和烟头,树干上挂着褪色的防水布充当“包厢”。一名自称“老顾客”的妇女低声炫耀:“这儿比旅馆便宜,还不用登记身份证。”话音未落,远处突然响起急促的哨声,人群如惊鸟般四散,只剩夜风卷着落叶打旋。
?【导语】参与者透露的细节,揭开灰色产业链的冰山一角。 “每天至少三十单生意,下雨天翻倍。”在隔壁早餐店,曾参与“常州南夏墅50元小树林”运营的王某猛吸一口烟。他称该地原为拆迁闲置地块,半年前被“开发”成临时交易点,每晚有专人放哨、清理痕迹。当问及卫生安全,他嗤笑:“50块还要啥自行车?自带湿巾呗。”
??【导语】看似隐蔽的“野性消费”,暗藏多重风险。 卫生监督局人员在非公开采访中摇头:“常州南夏墅50元小树林这类露天场所,根本达不到传染病防控标准。”记者现场发现,所谓“消毒”只是用矿泉水冲洗塑料布,急救箱里仅有两片创可贴。更令人不安的是,相邻工地塔吊的探照灯不时扫过树林,随时可能引发高空坠物。
?【导语】多方回应折射出基层治理的复杂现实。 面对记者证据,街道办工作人员先是沉默,随后强调“需多部门联合执法”。而百米外的治安岗亭民警坦言:“清理完三天又死灰复燃,抓现行难度太大。”此刻的“常州南夏墅50元小树林”仍在暮色中苏醒,仿佛一场永不落幕的荒诞剧。
【评论】当生存需求撞上监管空白,野蛮生长的“50元经济”既是市井智慧的产物,也是城市治理的棱镜。